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康德哲學下
Philosophy of Kant (2) 
開課學期
99-2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哲學系  
授課教師
張雪珠 
課號
Phl3718 
課程識別碼
104 25102 
班次
 
學分
全/半年
全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5,6(12:20~14:10) 
上課地點
普305 
備註
總人數上限:80人 
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本課程要從形上說明的角度,探討康德哲學思想的發展與他處理哲學問題的方法。課程的探討將從他在批判前期的作品開始,但重點放在他的批判作品,然後以他的遺著作結束。 

課程目標
一、 掌握康德的哲學旨趣
二、 認識他的哲學方法
三、 熟悉他的哲學議題
四、 理解他的哲學思想
 
課程要求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 
指定閱讀
 
參考書目
Ferreira, M. J (1983). „Kant’s Postulate: The Possibility or the Existence of God?“ Kant-Studien 74, 75-80.
Kalinnikov, L. A (1989). „What Sense is concealed in the Postulates of Practical Reason? “ Proceedings of the 6. International Kant Congress, Washington, 327-331.
Kraft, Michael (1981). „Thinking the Physico-Teleological Proof,“ International Journal for Philosophy of Religion 12, 65-74.
Kuehn, Manfred (1985). “Kant’s Transcendental Deduction of God’s Existence as a Postulate of Pure Practical Reason,” Kant-Studien 76, 152-169.
Zeldin, Mary-B.(1971). „The Summum Bonum, the Moral Law, and the Existence of God,“ Kant-Studien 62 , 43-54.
張雪珠(2010)。〈概念與存有──康德與黑格爾論上帝不可
    知或可知〉。《國立台灣大學哲學論評》,39,51- 94。
張雪珠(2005)。《道德原理的探討──康德倫理學至1785年的發展》。台北:哲學與文化月刊社。
張雪珠(1999)。〈康德的先驗理想論與理性的形上旨趣〉。
    《哲學與文化(月刊)》,26(9), 823-857。
張雪珠(1997)。〈康德批判前期在形上觀點下的原神論〉。
    《哲學與文化(月刊)》,24(6,7), 615-645。
張雪珠(1996)。〈康德在倫理自律與形上學第一原理之間
的斡旋〉。《哲學與文化(月刊)》,23(6), 1663-1676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期中考試 
30% 
 
2. 
上課表現 
30% 
(a)缺課:缺課時數達總上課時數1/5至1/4者(不含1/4),扣平時評量成績10%;缺課時數達總上課時數1/4至1/3者(不含1/3),扣平時評量成績20%;缺課時數達總上課時數1/3者,扣平時評量成績50%。 (b)曠課:1次不假曠課扣平時評量成績20%,2次扣40%,3次扣60%,4次則平時評量成績以零分論。請假需直接向老師說明。 (c)優異表現:全勤與每次充分預習者,上課表現得90分,非全勤且無每次預習者,其餘情況酌減。上課未預習者兩次如同缺課一次處理,餘類推。上課提問、回答問題或參與討論表現佳者,本部分成績將酌以加分,優異表現者,整體平時成績將予以加權方式加分。  
3. 
期末考試 
40% 
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2/22  康德道德哲學的三大問題:道德的基本概念,道德的原理 
與幸福論
 
第2週
3/01  道德的基本概念:從自然倫理學談行為的必然性 
第3週
3/08  無上命令與假言命令 
第4週
3/15  無上命令之準則的精神 
第5週
3/22  何謂純實踐理性為已實踐,自由與法則 
第6週
3/29  唯尊重道德法則的動機──意念倫理學;道德僅在於值得幸福──道德目的論 
第7週
4/05  (民族掃墓節放假) 
第8週
4/12  道德法則的要求──自由,靈魂不朽,至高善與上帝的真
實性
 
第9週
4/19  (期中考) 
第10週
4/26  道德要求所產生的問題──本體仍然不可知以及形上學 
     探討的自縛
 
第11週
5/03  《判斷力批判》的任務──銜接理論理性與實踐理性之用 
     以及整合一切的形上學探討
 
第12週
5/10  感性、知性與理性──美學、自然哲學與道德哲學 
第13週
5/17  反思判斷力的目的性概念 
第14週
5/24  美學的目的論 
第15週
5/31  自然哲學的目的論 
第16週
6/07  道德哲學的目的論及形上學探討 
第17週
6/14  《判斷力批判》的成就與限度,《純理性界內的宗教》的改進與《遺作》的指向